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 | 翁千喻:一点少年气,千里快哉风

北大中文人 北大中文人 2022-03-22


北大中文人 · 开学典礼

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开学典礼 新生代表致辞

翁千喻:一点少年气,千里快哉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七月的风,八月的雨,九月的我们终于在这里相遇。我是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翁千喻,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感想!


我很早就立志要考上北大中文系,而在我心中埋下学习中文的种子的是一位语文老师。她并不年轻,但始终保有着一种“少年气”。她的课堂充满着感发的力量。讲到激昂处,她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眼里闪烁着熠熠星光;讲到哀伤处,她的眼中会因共情而噙满泪水。她引导我们以一颗赤子之心去贴近文本,感受文字下涌动着的情感,体验生命的感动。我想,这种“少年气”,正是我们中文人不论走出多远都需要保有的气质。所以,今天,站在中文学习的起点上,我想谈谈“少年气“。


少年气是无与伦比的激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似乎比大人更接近于思想者,因为孩子会惊讶、会疑惑、会探索、会不断地问“为什么“,而许多大人早已在生活中学会了麻木接受与习以为常。一年前,我曾经在北大见过一位年轻的保安,在繁重工作之余,他总是手捧一本书,认认真真地阅读、记录。他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那双眼睛饱含着纯粹而又热烈的情感,那是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想,这样充满好奇和不断探索的灵魂大概是丰盈并且自足的吧!


作为中文人,我们也需要拥有这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中文的我们,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叩问这个时代向何处发展,探寻文学的世界如何建构,思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分辨人性的美丑善恶。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充满好奇。因为不同的学科都是发现世界本质的一种方式和视角,而中文学习的旨归就在于认识世界、认识人类。希望我们永远像今天的少年一样,敢想敢做,保持着探索的激情和热情,怀揣着对万物的感受力和共情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少年气是永远向真向善向美的理想主义。


在我的理解中,“理想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后的幻想,而恰恰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纠葛和诱惑时,保持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态度。在与中文系同学相处的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词语就是“喜欢”和“热爱”。在军训的休息时间里,当同学们谈起她们心之所向的语言、文学时,脸上总是满溢着心灵深处的平和和喜悦,真是“眼里有火,心中有光”。那种少年的单纯、坚定和热忱让我心生敬意。


我常常会感动于一些经典的作品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们让几百甚至几千年后的读者阅读时都能热泪盈眶。语言和文学是人类美好的创造,它们永恒的主题正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真、善、美,这样美好的追求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浸润书香的少年的心中。虽然,现实社会远远比文学的世界存有更多的阴暗面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但至少,我们可以保有一种少年的信仰——我们相信真理会战胜愚昧,相信善良将永远闪光,相信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相信我们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许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来与周围的世界和解,但是,学习中文的我们,不应当抛下少年的心气、忘记向上的姿态。


少年气是豪气、是勇气,是“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的担当精神。


疫情之下,我们的国家正在面对一个混乱而又危机四起的世界,人们在追问“我是谁”“我该相信什么”。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我们中文人肩头的责任更加清晰——构建起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如果我们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吸纳先哲的智慧,我们也许可以观照当下,破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局;如果我们能够一篇篇经典的文本中勾勒出中国人的集体性格,我们也许可以从更高的维度理解中国的抉择与方向;如果我们能从千年文脉赓续中探索出烛照华夏儿女心灵的民族价值观,我们也许更能明白在多种思想冲击的时代应该坚守什么、放弃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学习中文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我是谁”,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身份,从而更加认同我们的民族。一个心念故乡的人,无论走多远都不会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一个记住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的民族,无论经历多少的风雨都不会停下向上的脚步。


个体的力量也许微弱,但是,年少就是敢于做梦、敢于拼搏的年纪。我们为这个国家记住来时的方向,就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前进的道路。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希望这份少年气,能伴随着我们在中文学习之路上砥砺前行,拥抱我们的星辰大海。


谢谢大家!


编辑:中文系团委微信平台 吴纪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